中药材价格疯狂上涨的幕后原因探秘
日前,话题#浙江一药农卖元胡10分钟赚52万元#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多味中药材打破价格天花板。数据显示,自年初至6月17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上涨25.21%。其中,6月1日至6月17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上涨9.12%。
2020年.1月-2022年.12月部分涨价代表品种
5、6月份本该是中药材市场的淡季,为何“淡季”不淡了?
有人10分钟赚52万
有人开车10小时连夜抢货
据浙报集团·潮新闻报道,6月9日凌晨5时许,浙江省磐安县新渥镇药农陈礼祥和妻子,又带了1000公斤元胡来到浙八味药材城地产药材交易区出售。
三天前,他家的4000公斤元胡摆摊10分钟,就卖出52万元的好价钱。
不到6点,来自安徽亳州的药商耿文华已经采购了40吨浙贝母切片,主要销往药企。耿文华介绍,尽管价格有所上涨,上半年他的采购量还是增长了30%,部分药企怕成本再度抬升,开始备货。来自安徽的药商曾先生一行,也开车10多个小时连夜赶到集市采购。
浙八味药材城大宗中药材集市。图:潮新闻
“白术价格稳定在历史高位。磐安去年产的白术6月价格75元/公斤,当年10月上新时才40元/公斤。而在2019年,白术仅为18元/公斤。”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杨定升表示,大家普遍有买涨不买跌心理,去年产的白术新货,目前基本已经被抢购一空。6月9日元胡批发价137元/公斤,与2018年低谷期相比,价格涨了400%。
“最近3个月,中药材涨价品种之多、涨幅之大,实属40年未遇行情。”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杨定升向潮新闻记者表示。
在药通网对亳州、安国、成都、玉林几大交易市场常用大宗药材价格检索发现,有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200%。
“极不正常的暴涨势态”
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出现了异常上涨。
6月16日,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发布了“关于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增长的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迅速猛增,部分中药材出现了一日三价的情况。
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也指出,一些游资进入中药材领域,炒家们故意囤积药材,低进高出。部分经营商也转化成为游资炒作中药材的“操盘手”,囤货惜售,不断推高市场行情,药材价格出现了极不正常的暴涨势态。
天然牛黄价格价超黄金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的数据,自今年3月以来,天然牛黄的价格从约每公斤50多万元涨到了每公斤约80万元。即便是人工合成的牛黄,也都供应紧张。
以6月9日价格为例,当日天然牛黄80万-85万元/公斤,同比增长近50%。而6月9日黄金价格为450.45元/克,折算每公斤价格约45万元,相当于约2克黄金能买到1克天然牛黄。
当归价格上半年涨幅300%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岷县的大条规格的当归最新产地价格为190元/公斤,近一个月涨幅超72%;安国药市的当归药厂货最新市场价格为170元/公斤,近一个月涨幅超60%。
另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官网监测数据,当归价格上半年总计涨300%,党参价格也已经涨了200%以上。
在央视财经报道中,有商户透露,今年是他从业8年以来当归价格最高的一年。
三七和白术月涨幅超60%
据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发布的报告,截至6月16日,中药材综合200市场价格指数已涨至3537.85点,月涨幅为12.07%,创历史新高。其中提到三七和白术的月涨幅也超过60%。
门诊药方“涨价”
明显感受到价格变化的,还有中医门诊的病人。
据潮新闻报道,6月4日,杭州市民小华(化名),在杭州某省级三甲医院看完中医门诊后发现,14帖中药煎服制剂价格近千元。她表示,跟主治医生确认过,“方子较涨价前贵了一半,有些方子甚至涨了三分之二”。
专为省级三甲医院供货的一家医药公司负责人李伟(化名)出示一组进货价格,今年多款中药饮片身价翻了四五倍,以同款500克/份对比,当归饮片从42元涨到242元,党参饮片从63元涨到238元,猫爪草饮片从71元涨到352元。
据广州日报报道,有街坊表示明显感觉到“喝中药贵了”。家住海珠区的市民王先生因腰痛时不时需要抓些舒筋活络的中药煎服,“同样的药方在小区药店抓药,对比半年之前,七剂药大概贵了几十元,要去到三百多元。”王先生表示。
分析:外力因素助推
结构失衡是主因
中药材价格周期是3年一个小周期,9年一个大周期。但本轮周期已经持续11年,其中连续上涨已经超过3年。
截至2023年6月16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报收于3544.67点,点位与5月16日的3170.41点相比,指数上涨10.55%;同比上涨34.57%,价格已呈现失控态势,极不正常。
如此反常的现象,原因何在?据赛柏蓝分析,此轮中药材价格上涨至少有五种原因。
影响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因素
1.全球性通货膨胀弱化
美元不断加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落,但国内“滞胀”明显。
美国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来源:美国劳工部统计局)
2.疫情反复,但对医药市场需求的影响力度有限
2023年零售端消费指数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康产业研究院)
从零售端看,4月除生物制品外,其他中西药属性的销售规模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环比下降。其中,中成药、医疗器械和化学药销售规模指数下降均超过15%,环比分别下滑19.2%、15.8%和15.1%。
与去年同期相比,只有保健品和医疗器械销售规模指数出现同比下滑,分别下降9.0%和15.6%,而生物制品、化学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销售规模指数同比增长12.6%、6.8%、6.4%和5.0%。
3.自然灾害对中药材生产有影响,但在合理范围
图6 2020年-2022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来源:应急管理部)
从2020年开始,在拉尼娜、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影响下,连续3年对全国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但仍处于合理范围内。
4.农村劳动力出现回流,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有所缓解
过去30年,国内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两年已出现回流态势。劳力成本上涨因素,并不能成为本轮中药材价格暴涨的理由之一。
以热点品种连翘主产区山西省为例,据山西省统计局数据:近20年来,农村劳动力高峰期在2010年,达到1176万人,到2020年下降到701万人。但近两年,受乡村振兴和外部工作机会减少等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呈现回流态势,2021年,山西省劳动力反弹到732万人以上。
2004年-2022年影响连翘价格的关键变量变化趋势
5.中药材供需保障能力评估,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缺口
2022年,国内中药材供应基本面仍然是供大于需。2009年-2022年,国内中药材供给量平均增速4.19%,低于需求增长的4.85%,但由于静态库存,整体理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缺口并不明显。即使有年底疫情放开影响,但也只是阶段性和一过性。
2009年-2022年国内中药材产供需评估
综上分析,以上几个影响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因素只是伪命题,都不是造成本轮中药材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除了部分野生半野生药材外,整体中药材供给也并未呈现明显缺口。
解决:中药产业结构失衡 亟须完善
1.产业链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营收差距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中药材产业链上,工业及终端的市场规模与营收水平远高于种植端,工业企业为整个产业链的获利主体和话语权掌握者,但其长期不重视源头和供应链保障;再加上中间环节极度混乱,生产环节得不到反哺,即使中药材价格暴涨,药农也得不到多少收益,成为弱势群体,客观上造成中药材生产端保障能力极为薄弱。
2.多种中药材盲目生产为此轮涨价埋下伏笔
2015年-2018年,我国中药材生产基地迎来快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均在1.5万家以上。但随着政策扶持减弱,建设速度大幅下降。
2016年-2022年中药材生产基地合作社年度增长情况
受2016年-2018年行情持续回落影响,种植户种植热情褪去,但留下大量重复建设过剩产能,为2019年之后的行情暴涨埋下伏笔。
如江西和福建的栀子产区,2018年之前在扶持资金支持下,农户盲目扩大种植。造成该品种价格连续暴跌,最低时只有5.5元(公斤价,下同),根本不够采收的劳力成本,造成大量在地面积抛荒甚至砍树,为本轮栀子价格暴涨到38元以上埋下伏笔。
3.药典质量门槛提高,造成多种中药材原料缺口加剧
为提高中药材质量,2020版药典增加了较多的检测项目,目的是全面禁止中药材种植中有毒农药的使用、提高药材含量,出发点是正确的。
但现阶段国内中药材生产基础较薄弱,提高质量门槛可能造成多种中药材生产和资源难以保障,典型品种如连翘、酸枣仁、川黄柏、当归和党参等。
例如连翘和酸枣仁,为了防止产区“抢青”行为(即农户在药材尚未成熟时就提前采收),2020版药典大幅度提高了含量标准。
但质量门槛提高后,商家囤货待沽,市场合格品一时极度短缺导致价格快速上涨,反而进一步刺激产区“抢青”甚至“灭绝式”采收。产区农户为争了抢货源,不惜砍枝、砍树拖回家再采摘,不但造成合格品减少还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从而人为造成这些品种连续数年大幅减产,价格连续攀高;而价格攀高再度刺激灭绝性采收,形成这类野生、半野生药材价格越高越减产直至灭绝的 “死循环”。
农户家中砍回家的连翘树已经枯死
其次,药典质量门槛提高,大幅增加饮片生产成本。一是增加设备成本,仅此一项就可能增加600-1000万元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二是运营风险加大,作为农副产品的衍生品,中药材农残和重金属污染现象普遍,成为重大风险点;三是生产企业面临无原料可用危机:目前黄芪、麦冬和当归等多个品种农残不合格率增加,合格品价格暴涨,生产企业可能面临原料短缺问题。
4.资本涌入中药材领域,借势炒作
2004年-2023年国内资本流动与通胀趋势(公开资料整理)
2004年-2023年,国内M2指数连续上行,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但房地产增长乏力、居民消费萎缩,呈现有价无市的“滞胀”状态。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从而促使大量业内外资本流入农产品炒作,特别是中药材领域。
中药材季采多年销特点,给资本炒作提供充分空间
一方面,中药材生产基础极为薄弱,目前面临两大瓶颈:
一是老龄化加剧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剩余的劳动力也会优先保障粮食作物和核心农副产品;
二是由于中药材这种“边角经济”与生产规模化之间存在悖论,企业自建基地无法可持续运营,依托小农生产抗风险力又极低。
另一方面,近5年,综合200指数平均振幅28.8%左右,“炒货”收益远超资金使用成本和其它投资领域;而全行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促使囤积炒作成为核心赢利手段,人为造成货源局部垄断价格暴涨。
多地金融和投资机构也趁势而入,开展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甚至“加杠杆”为囤货炒作提供便利。
5.中药集采的推进也无形中助涨了中药材价格
表3 湖北19省联盟、广东联盟以及山东中成药集采前后原料成本变化(原料消耗前20位)
2021年开始推进中药集中带量采购,从跨省联盟到全国集采,范围逐步扩大到中成药、中药饮片等领域。在原料保障体系尚未成熟之前,这种集采活动也客观促使中药材价格进一步上涨。
原因一是给炒作提供了明确目标;二是刺激投标企业和中标企业提前加大中药材储备,否则无法完成应标;三是给前期囤货商提供出货通道,变现出更多现金再度炒作。
因此,可能出现越集采中药材价格越上涨的“怪相”,如表3所示,不少招标品种所需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最高涨幅160%,原料消耗前20位的品种,平均涨幅也近四成。
近几年中药材持续涨价原因示意
综上所述,导致我国近几年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更在于中药产业结构失衡,包括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中间环节过多以及最为重要的顶层架构不完善。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改变当前中药材上涨的情况,我觉得需要政府、药企、医院医生等各方共同的发力,特别是把企业各方的利益诉求都表达出来,由国家医保、药监等部门做好相应的调研,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邓勇说。